“學習工廠”賦能財貿素養養成 職業院校“人人都是勝者”
發布時間:2019-05-31 13:26 發布作者:中國陽光升學網 瀏覽量:
日前,國家發改委、教育部聯合印發《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試行)》,對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開展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進行了部署,把數以萬計的產教融合型企業打造成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學習工廠”。文件的印發對開展校企深度合作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尤其對于職業院校來說,產教融合更是對人才培養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不少學校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其中,北京財貿職業學院便在多年的探索實踐過程中建設了企業冠名商學院、企業課堂、商貿職教集團等。北京財貿職業學院校長王成榮表示,企業擁有技術工藝以及一線的實踐資源,學校擁有教學條件、專業積累和師資力量,校企雙方相互借力,可以打破各自封閉的系統,加大融合度,更好地實現優勢互補,提高整個社會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
職業教育需要跨界 引入市場化的思路
在王成榮看來,職業教育實際上擁有著跨界的性質,本質上是教育,但同時還要適當引入市場化的思路。“一些市場化的機制和管理辦法,對于激活職業教育是大有益處的。”
職業院校提高自身辦學質量,就要增強產業和技術跟隨度,契合市場需要。只有實現產教深度融合,才能把企業前沿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業態、新模式、新平臺等,及時吸收到學校的教材和講課內容中來。
王成榮強調,尤其是現代服務業,受互聯網和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現代信息技術以及人工智能這些新技術影響很大。進而對商科教學帶來巨大沖擊,“過去,教材都是由知識點串起來成為知識體系,一本教材出版以后就可以穩定好多年,現在不行了,學校要做一些活頁式的、工作手冊式的教材,一個案例、一個項目就是一個微教材。”傳統教材只能提供基礎性、原理性的內容,只有通過項目教學、情景教學、案例教學等,才能使得同學們掌握業務(工藝)流程、技術操作要點。
《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試行)》的出臺調動了企業投入教育、參與教育的積極性,有利于產教精準對接,使人才培養更有針對性,這對于推進職業教育改革意義很大。王成榮指出,在過去,由于校企雙方公益性和市場化的不同屬性及其站位,在對接過程中有很多不能突破的杠桿和各自不同的利益訴求,容易產生一些矛盾。他認為,《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試行)》出臺后,這一局面會得到很大的改善,雙方最終會在市場化和公益性結合方面有所突破,同時他也希望以后能夠給公益性學校一些市場化政策。
雖然職業教育發展很快,但總體來講還不能完全適應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目前,我國高技能人才匱乏,到2020年,全國制造業高技能人才缺口將達2200萬人,服務業缺口也很大。王成榮建議,要通過調動企業積極性和強化產教融合來擴大資源,這樣可以更好地應對產業對高技術人才的需求。他認為,在這個方面,《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試行)》的出臺可以撬動很多東西。從學校來講,可以保持專業的先進性,激活辦學積極性;從企業來講,可以把直接或間接的教育資源拿出來投入教育;從整個社會來講,能夠集約資源,滿足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要。
亦學亦工學工交替 培養財貿素養
亦學亦工,學工交替。在職業學院,實踐的課堂必不可少,同時這也是校企合作帶給學生最實實在在的收獲。北京財貿職業學院以“3+2”“4+1”的形式來平衡學生的理論學習和企業實踐,也就是說,學生一周的學習時間同時包括在學校學習專業課和到企業現場實習兩部分。王成榮介紹,室內裝飾專業學生早在大一開始就下企業實踐了,金融專業也是到附近的幾大銀行直接跟崗學習,物流專業的學生通過現代學徒制,實現校企雙方共同培養。
“會計工廠”是北京財貿職業學院針對會計專業校企合作花費心思的設計。眾所周知,會計專業對接企業實習是比較困難的,于是,學校就借助新道教育的力量構建了一個“會計工廠”,把企業搬進校園,請企業的會計師指導學生做“真實業務”,與在崗效果一樣,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但并不會給對接企業造成直接影響。
作為一所行業性很強的院校,北京財貿職業學院格外注重學生財貿素養的培養,學校通過素養教育課、職業平臺課、專業核心課和實踐課程來提升學生職業能力。王成榮希望學生們都能擁有一技之長,畢業后從事受人尊重的職業。“經過三年培養,感覺很多孩子都自信了,能力提升了,能夠找到一個自己滿意的工作了。”由于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專業設置與首都服務業的契合度高,企業對高校的人才需求比較旺盛。值得一提的是,學校就業率連續十年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因此入選了“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50強”。
學校的財貿素養教育自2003年開始做起,建立了以“感恩、愛心、誠信、責任、創新”為主題的財貿素養教育體系,把財貿素養教育作為高職學生的必修課,還入選了北京市職業院校“一校一品”德育品牌。“我們培養的是商科學生,畢業后多數是和人打交道,這就需要他們具備更高的人文情懷。正是出于這種對專業特性的考慮,我們要強化學生的職業品德、職業操守。”
“人人是勝者” 教育不光給人傳遞知識更重要的是塑造人
在北京財貿職業學院畢業的學生們都擁有三個證書:畢業證書、職業資格證書、財貿素養證書。“學生參加的各種文體活動、公益事業和各種社會實踐,都是有考核點的。”他們探索在校內推廣財貿素養證書,對第一課堂之外的第二課堂進行了多方位培養、多角度考核。甚至王成榮還提出了“青春成長護照”,記載學生們自入學以來的成長足跡。
王成榮鼓勵高職在校學生到一些與學校有固定聯系的、可信度高的企業中實習,他說:“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孩子是來自于農村貧困家庭,他們有的從大一開始就利用課余時間在這些企業中打工實習,這不僅是為了增加收入,更重要的是接觸企業、接觸社會。”
王成榮提出“人人是勝者”的育人理念,推行“揚長教育”模式。他坦言,由于高考失利,職業院校的孩子普遍缺乏自信,而學校需要在培養過程中了解他們的興趣點,激發他們的自信心。“教育不光給人傳遞知識,更重要的是塑造人、改造人。”學校的平臺課程選擇性很大,王成榮希望,讓每一個孩子通過幾年學習都能充滿自信,把優長發揮出來,“揚長教育實際上就是因材施教。”他說。
北京財貿職業學院是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50強”之一,學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所取得的成果離不開“揚長教育”。早在2005年,學校就開始開設中小企業創辦課程,從早期的一門課到后來的幾門課,從部分學生到校園全覆蓋,創新創業精神在學生們身上慢慢滋長。如今,學校成立了創新創業學院,并設立了自己的孵化中心,建立了階梯式創新創業體系,孵化輔導的導師也是來自校企合作,據統計,近幾年學校創業成功的學生所獲得的天使基金已超過兩億。
“在我心目中,職業教育是貫穿全職業生涯的教育”
北京財貿職業學院一直重視社會培訓工作,致力于為企業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才提供及時的知識更新和崗位輪換等培訓服務。王成榮說:“在我心目中,職業教育是貫穿全職業生涯的教育,賦予我們的是全職業生涯教育使命。我們既要重視職業教育中的職前全日制教育,我們稱為職教‘紅海’,也要重視職業教育中的職后教育培訓,我們稱為職教‘藍海’。大家都做‘紅海’,競爭很激烈,我們就拿出一部分精力開發‘藍海’。”
接地氣的應用型科研往往能夠解決很多實際問題。圍繞著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北京財貿職業學院提供了大量的智力支持。多年來,學校一直致力于做北京的商業智庫,參與了很多行業標準制定、政策論證研討、市區規劃、企業品牌發展戰略定位等,學校設置的商業研究所也已經有三十多年的歷史了,而且在高職院校最早有了省部級研究基地,專做應用性研究,服務行業企業。
在“雙一流”已成國內普通高校標桿的背景下,高職院校也將迎來自己的“雙高計劃”。2019年4月初,教育部、財政部發布《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意見提出,要集中力量建設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職學校和150個左右高水平專業群,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作為一所與服務業高度契合的職業院校,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在2019年初成功入選了首批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職業院校,王成榮表示,學校以財貿特色立校,未來有信心沖擊“雙高計劃”。
關于特色立校,王成榮說:“目前很多學校看產業需要什么就去做什么,所以專業反復更新,沒有更多的積淀。我認為學校辦學要適當‘保守’,既要跟上時代的腳步,同時也要堅守,有一定定力。因為辦學要遵循教育規律,好專業必須要堅守,隨著產業發展提升技術,增加內涵,逐漸成長,逐漸積累,這樣學校才能保持特色。最近,我們就在與通州城市副中心做深度城教融合,以我們的特色專業為基礎,對它進行技術賦能和文化賦能,提升專業水平,全面對接產業需求。當然,對于一些新興的產業人才需求,我們也積極與產業結合,集中資源開發一些新專業。學校萬萬不能像做市場營銷一樣,什么好賣就賣什么,而是要把專業優勢跟產業對接好,把特色充分發揮出來。”
來源于:http://www.gjxfch.live/ 圖片及文字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刪除

- 上一篇:創新是新時代高職教育發展“核動力”
- 下一篇:“雙高計劃”引導育訓結合、德技并修
更多>>高校資訊
- 09/21腰果公考線上課程全新升級
- 09/21浙江大學回復“網文可算論
- 09/21家庭作業之爭:孩子的學習
- 09/21山東12所高校試點教師考核
- 06/12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201
- 06/05安陽師范學院
- 06/05安陽師范學院2017年專科招生
- 06/05安陽師范學院2017年招生章程
更多>>招生政策
- 10/0980后女孩回憶:高考是我的
- 10/09“3+1+2”新高考模式下 考生
- 10/094所航空航天類院校怎么選?
- 10/09安徽省6類學生2020年高考可
- 10/09北京2020年異地高考政策公布
- 05/31“雙高計劃”引導育訓結合
- 05/31“學習工廠”賦能財貿素養
- 05/31創新是新時代高職教育發展